2022年8月29日 • 周一
14:33

昆明植物所在托品烷类生物碱的生物合成及聚酮合酶进化研究中获进展

近日,昆明植物所科研团队以生产另一类药用托品烷生物碱可卡因的古柯科植物古柯(Erythroxylum novogranatense)为研究材料,鉴定了两个III型聚酮合酶EnPKS1和EnPKS2。相关研究成果以Catalytic innovation underlies independent recruitment of polyketide synthases in cocaine and hyoscyamine biosynthesis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2022年3月17日 • 周四
20:49

地化所在含Al斜方辉石亚稳相变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内部物质高温高压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周文戈课题组及其合作者首次系统研究了不同Al含量斜方辉石在相对低温(<1000 K)高压条件下的相变。

  研究显示,在相对低温(<1000 K)条件下,与含Fe斜方辉石类似,含Al斜方辉石同样会发生α-opx → β-opx→ γ-opx相变,其中α-opx即为初始状态下斜方辉石结构,β-opx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γ-opx为斜方晶系Pbca空间群。Al含量的不同并未引起斜方辉石α-opx → β-opx相变压力(Pα-β)的明显改变,但Al含量的增加则会增大斜方辉石的β-opx→ γ-opx相变压力(Pβ-γ)。β-opx和γ-opx很可能是地幔转换带的停滞板块内斜方辉石的亚稳相态,而亚稳态斜方辉石和橄榄石的存在可能导致了地幔转换带上部范围内的板块停滞。

2022年3月6日 • 周日
10:35

中科院海洋所等在雅浦俯冲带深部速度结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董冬冬研究团队等利用被动源海底地震仪数据,在雅浦俯冲带深部速度结构方面取得新进展,清晰揭示了研究区独特的板块俯冲形态及洋底高原俯冲前缘的拉张减薄。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雅浦俯冲带位于西太平洋马里亚纳俯冲带南部,由于卡罗琳洋底高原的俯冲碰撞,该俯冲带具有非常独特的地形地貌及构造特征,如岛弧-海沟间距小、地震活动性弱、无活跃的岛弧火山活动等。浅部的地形地貌及构造活动受控于地壳及上地幔的深部结构,但由于该地区缺少地震台站,雅浦俯冲带的深部速度结构及板块形态尚未可知。而卡罗琳洋底高原目前正同时处于初始张裂与初始俯冲阶段,这在地球上是非常罕见的,其对板块形态的影响以及洋底高原进入俯冲带前的变形尚缺少深入研究。

  针对以上问题,研究人员利用在雅浦俯冲带采集的被动源海底地震仪数据及周边的陆地台站数据,进行了接收函数正演与层析成像反演研究,清晰揭示了雅浦俯冲带北部与南部分别存在板块的倒转俯冲与小规模的平板俯冲,推断雅浦俯冲带北部板块的倒转俯冲可能是受到超慢速俯冲与东向地幔流的共同作用,南部小规模的平板俯冲可能是卡罗琳洋底高原的部分俯冲导致板块断裂,剩余部分回弹拼贴到上覆板块的结果。该结果很好地解释了雅浦俯冲带独特的构造活动,如11-7 Ma短暂发生的火山活动、弧后帕里西维拉海盆南端不同的布格重力异常等现象。 [原文链接]

2021年11月6日 • 周六
09:33

北京大学魏文胜课题组和合作者报道新型冠状病毒激活宿主天然免疫反应新机制

2021年11月3日,北京大学魏文胜教授课题组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王健伟教授课题组合作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发表了题为“Sensing of cytoplasmic chromatin by cGAS activates innate immune response in SARS-CoV-2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新冠病毒激活宿主天然免疫反应新机制。课题组建立了由病毒刺突蛋白Spike及病毒受体ACE2相互作用所介导的细胞融合体系。结果表明,在非感染的条件下,由Spike-ACE2介导的细胞融合引起了细胞核机械力感知(Nuclear mechanosensing)的变化,导致核纤层和染色质稳定降低,从而促进了染色质的核输出。

2021年7月22日 • 周四
15:30

95后天才少年曹原发表第8篇Nature,今年第4篇

2021年7月21日,曹原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发表了题为:Pauli-limit violation and re-entrant superconductivity in moiré graphene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魔角扭曲三层石墨烯表现出超导性,而且这种超导性在强磁场下持续存在,这一发现可能会导致量子计算的进步。这是这位95后天才少年的第8篇 Nature 论文,也是他今年的第4篇Nature论文。

2021年6月30日 • 周三
15:12

授时中心在光纤微波频率传递研究中取得进展

 高精度频率传递在时间频率计量、基础物理研究、卫星导航定位和射电天文观测等领域有着重要且广泛的应用,而传统的基于卫星链路的频率传递(包括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和GPS载波相位观测)稳定度只能达到10-15@ 1d,无法满足现代原子钟的传递比对需求,且也无法为有频率同步需求的应用提供短期稳定度。以光纤为媒介的频率传递具有损耗低、可靠性高和噪声可主动补偿等优点,是目前精度最高的频率传递手段。 [原文链接]

2021年6月29日 • 周二
20:56

送别!我国著名水文地质学家薛禹群院士逝世 享年90岁

6月29日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地下水动力学家、水文地质教育学家、南京大学教授薛禹群,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6月2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薛禹群,1931年11月2日生于江苏无锡。1952年毕业于唐山工学院,1957年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水文地质研究室、环科所地下水资源及其保护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议组成员等。 [原文链接]

15:42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开发出酸激活递药系统

免疫治疗可激活系统性抗肿瘤免疫效应,抑制肿瘤生长、转移和复发,已在临床肿瘤治疗方面表现出较大潜力。然而,只有部分癌症患者能从当前的免疫治疗策略中获益。基于此,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于海军团队提出利用酸敏感递药系统协同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与免疫原性死亡,从而改善抗肿瘤免疫应答的策略。研究人员设计合成了偶联光敏剂焦脱镁叶绿酸(PPa)和苯硼酸的两亲性酸敏感高分子嵌段共聚物,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和π-π共轭作用包载难溶性的小分子铁死亡诱导剂RSL-3。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原文链接]

15:41

历史上的今天,著名生物学家、《天演论》作者托马斯·亨利·赫胥黎逝世

1895年6月29日英国著名博物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逝世。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年5月4日—1895年6月29日),英国著名博物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家。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是一个兴趣广泛而又才华横溢的人。他不仅是捍卫科学真理的斗士,也是一位充满才情的具有极高文学禀赋的科学家。他是英国生物学家,因捍卫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而有“达尔文的坚定追随者”之称。

2021年6月28日 • 周一
23:39

历史上的今天,中国农史学科重要奠基人之一石声汉逝世

1971年6月28日,中国农史学科重要奠基人之一石声汉在天津韶山医院病逝,终年63岁。石声汉(1907年11月19日~1971年6月28日),农史学家、农业教育家和植物生理学专家。晚年致力于整理、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科学遗产工作,先后完成《齐民要术今释》《农政全书校注》等14部巨著,是中国农史学科重要奠基人之一。

点击加载更多
科学研究进展,与您分享学术研究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