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适合搞科研?

       读博期间,身边有科研大牛,也有挣扎了七八年黯然退学者。工作后,也经常有学生来问自己适不适合做科研。根据观察,总结了以下几条,窃以为基本能判断这个学生今后在科研路上是否顺利。

什么样的人适合搞科研?

        首先要明确,做科研和智商关系不大。只要能考上本科,智商都不会太差,都已经满足了博士毕业的智力门槛。科研要求的不是“智商”,而是一个健全、成熟、强壮的“心智”。健全成熟强壮的心智=自制力+抗压力+能动性。


一、自制力


这是做科研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以学术为生,意味着没有任何上级有权强制你工作,也没有任何硬性时间表来约束你。你的一切行动完全靠你自己的意志进行规划和执行。


博士毕业,最低要求日均5小时的工作量,这是指排除发呆刷网页之外的高度投入的纯工作量。一个(能进入211以上学校工作的)优秀博士,则要求日均8小时以上的工作量。而要拿到高校终身教职,基本要维持日均8小时的工作状态至少6-10年


博士还要执行严苛的时间管理,在繁忙的工作中,作息规律,坚持锻炼,保持身体强壮。很多博士读不下来的原因是身体先垮掉了。


工作后,更是要处理家庭、学校、科研的好几摊子事,在一堆杂事中挤出充足的科研时间。这需要极为强大的自制力和执行力。


所以自制力是科研最基本的要求。那种看半小时书就忍不住刷微信、朋友一叫就忍不住出去玩、想减肥却忍不住狂吃垃圾食品、想锻炼又懒得去健身房的人,不适合做科研。


二、抗压力


做科研,“投稿-退稿”的循环、学术同行的批评是最基本的日常。


普通水平的博士生在起步期发一篇论文,平均要被退稿3-5次。要持续产出,每年可能有数篇文章在同时写作和投稿。也就是说,最糟糕的情况下,一个博士生有可能每年收十几封退稿信。


且,每一篇论文投稿前,从idea状态开始,就要先经过导师、同门、学界同仁的一轮批判挑刺,再以工作论文的形态参加几次学术会议,面临同行们另几轮批判。每篇论文,发表状态和初稿状态都是面目全非。这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自我革命的过程。


面对不断的退稿和同行批判,几乎每个年轻学者都无数次扪心自问,自己做的题目是否成立,这篇文章是否还要投出去,甚至,自己是否适合做学术。


很多优秀的学术苗子,博士读不下来,不是因为学术水平,而是因为心理崩溃。坚持下来的,一定有一个百毒不侵、甚至越挫越勇的内心。


那种被退两次稿就心灰意冷的,被同行批评几句就怀疑人生的,不适合读博。或者说,玻璃心不适合做学术。


三、能动性


学术,是一个创造性过程。没有人会手把手的教你解决问题。问题有待于你自己去发现,解决方案也要你自己去寻找。


而且在现代学术界,要做好学术,要解决的不仅是学术问题,更要解决学术之外的层出不穷的技术性问题。这是持续、高速产出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青椒时刻保持充足的好奇心、行动力和主动性。面对难题,积极主动灵活的实验各种解决方案,而不是干坐等死或等高人拯救。


例如,合格的学术研究者,要快速、全面的获取各种最新文献和学界动态,这就要熟练的掌握搜索、管理信息和数据的技巧。


学术研究者还要持续学习新知识,要不断的吸收消化新的理论框架,甚至有时要自学各种统计、编程、外语……乃至文字图片排版技术。


学术研究者还要建立自己的学术人际网络,考虑如何主动进行同行交流,如何规划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座。


学术研究者还要统筹规划各种学术任务,考虑如何最高效的持续性投稿、如何申请课题经费支持科研。


以上工作,不是坐在书房实验室里闷头读书做实验就能完成的,而要求学者有充沛的精力、活跃的思维——更为重要是的,极高的主动性。


因此,遇到难题就当伸手党,等着别人来救的;不到deadline不行动,不被导师催不行动的;缺乏主动学习能力,对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慢、理解困难的;缺乏规划性,随心所欲乱七八糟的;简而言之,缺乏能动性的,不适合做学术。

来源:知乎网友“本格鸽”
版权声明
出于传播科学信息之目的,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非原创文章不代表我公众号所持观点,具体信息请参考原文。
科学研究进展
什么样的人适合搞科研?
▲扫描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科学研究进展”,与你分享学术研究最前沿
投稿、加群、合作、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微信IDscience-progress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科学研究进展

文章来源于作者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kxyjjz.com/others/656/

(4)
上一篇 2021年6月17日 下午3:21
下一篇 2021年6月21日 下午11:11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科学研究进展,与您分享学术研究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