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JACS,通过立体控制调整三维共价有机框架的拓扑学

三维共价有机框架(3D COF)的拓扑学能否通过立体控制进行调整,在化学结构调控上仍是一个大问题,之前从未报道过。武汉大学汪成教授团队设计设计了两个高难度的三维晶体3D COF(3D-TPB-COF-OMe3D-TPB-COF-Ph)的设计合成。

研究人员通过“4+4”连接方式,在多浓缩甲烷和甲氧基或苯的3个和6个位置取代了1,2,4,5-四氯苯(4-福米苯)苯。通过使用连续旋转电子衍射技术,3D-TPB-COF-OMe 被确定为具有 5 倍相互渗透结构。该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可以通过增加分子构建基块的固有障碍来设计具有新拓扑学的3D COF结构,而这将为更有趣的应用场景做铺垫。

共价有机框架 (COF) 是一种新型的晶体多孔材料,可以通过隐性化学原理,通过共价键将分子构建基块精确集成到二维 (2D) 分层结构或三维 (3D) 扩展网络中。由于其密度低、永久性孔隙性和可设计结构,COF 在过去十年中得到了高度关注,并在存储和分离方面显示出潜在的应用,催化作用、传感器、储能、光电等等。与二维COF相比,3D COF具有众多的开放场地和孔隙约束效应,在吸附方面更具吸引力和催化。然而,与广泛调查的2D模拟不同,3D COF的相关研究报导却要少得多。

这种缓慢的研究进展或许可以归因于3D COF结构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合成上的挑战、有限的可用单体选择、复杂的结构表征等。目前为止,3D COF只报告了14个不同的网络。因此,这种缺陷强烈限制了其多样性,因为拓扑图为结构设计提供了基本指导原则。考虑到3D COF的未来的有趣应用场景,扩大其拓扑家族的要求很高。

武汉大学JACS,通过立体控制调整三维共价有机框架的拓扑学

图1. pts和ljh三维拓扑结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选择了我们报告的拓扑设计策略来构建3D COF,从通过[4+4]凝结反应连接的四边形和四边形积木开始。因此,我们首先设计并合成了一个积木1,2,4,5-四基(4-福米苯)-3,6-甲氧苯(TPB-OMe)。在氯仿、n-丁醇和6M醋酸水溶液的混合物中凝结四氯苯甲烷(TAPM)和TPB-OMe后,在120°C下连续7天,3D-TPB-COF-OMe从普通溶剂中无法溶解的白色粉末中获得。

设计方案 

武汉大学JACS,通过立体控制调整三维共价有机框架的拓扑学

图2. 3D-TPB-COF-OMe 和 3D-TPB-COF-Ph 合成方法

富里叶转换红外 (FT-IR) 光谱 3D-TPB-COF-OMe 显示的拉伸振动带为 1623 厘米–1 ,而其固态NMR光谱在161ppm显示一个特征信号,确认了伊明键的成功形成。SEM表征则说明,3D-TPB-COF-OMe有一个颗粒状形态。而恒温测量分析(TGA)表明,它开始分解在∼400°C。此外,3D-TPB-COF-OMe在浸入不同的溶剂中24小时后,可以保持其结晶性,从原位PXRD研究,框架高度稳定,高达400°C。我们还通过在77K上进行氮吸收实验,测量了3D-TPB-COF-OMe的多孔特性。布鲁瑙尔-埃米特-出纳员(BET)表面积计算为880米2g–1,并使用非本地密度功能理论(NLDFT),计算孔径分布显示主要峰值为0.52 nm。

武汉大学JACS,通过立体控制调整三维共价有机框架的拓扑学

图3. 3D-TPB-COF-OMe和3D-TPB-COF-Ph结构表示

总之,研究人员首次通过星体控制演示了 3D COF 的拓扑调谐。从相同的分子构建基块开始,但具有不同的替代物(甲氧或苯基),通过相同的连接模式合成了两个高度结晶的 3D COF。从详细的特征来看,这两个3D COF具有完全不同的晶体结构。具体来说,3D-TPB-COF-OMe 显示了 5 倍的相互渗透点结构,而 3D-TPB-COF-Ph 采用了托波斯普罗数据库中不存在的前所未有的非渗透ljh拓扑结构。因此,3D COF 的罕见网络现已可用,需要注意的是,此类 COF 结构需要仔细确定,因为它们可能不会采用预期设计的拓扑结构。此外,通过增加分子构建基块中的固有障碍,可以调整 3D COF 的拓扑学。这项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案,如何去设计3D COF,这将会为未来探索立体结构多样的COF结构应用场景做铺垫。

文献链接https://doi.org/10.1021/jacs.1c03042
版权声明
出于传播科学信息之目的,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非原创文章不代表我公众号所持观点,具体信息请参考原文。
科学研究进展
武汉大学JACS,通过立体控制调整三维共价有机框架的拓扑学
▲扫描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科学研究进展”,与你分享学术研究最前沿
投稿、加群、合作、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微信IDscience-progress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科学研究进展

文章来源于作者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kxyjjz.com/science/chem/297/

(0)
上一篇 2021年5月5日 下午6:46
下一篇 2021年5月5日 下午8:32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科学研究进展,与您分享学术研究最前沿